理科脑,语死早。一万匹脱缰的马,在她脑海中奔跑。

© amuoh
Powered by LOFTER

浙江台更新看得热血沸腾,天台戏立刻想起这条关于“复仇”的讨论。污太说得特别好,正午挑选剧本时对这一题材的执着很值得探究。

《琅琊榜》里梅长苏“重生”后的复仇行为(和剧名的英文翻译倒是很契合)也许试图通过精神和形体的异化表达“灵魂不灭”的概念,因为他过分羸弱的肉体和反复出现的死亡倒计时仿佛在进行某种重复性暗示,复仇者是一个“鬼魂”,这样经典的桥段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哈姆雷特(嗯,更大的可能是我想太多)。

庄恕的复仇和梅长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杀父与弑母(当然,这个不直接)的情节;比如梅长苏复仇过程中核心人物萧景琰的生父是他复仇的对象之一,而庄恕的回归开门见山就是向陆晨曦极为敬重亲近的傅老师复仇。更为复杂的是,重要受害人都与复仇计划中的核心人物有关,《琅琊榜》中是萧景琰的兄长萧景禹,《外科》里是陆晨曦未曾谋面的生父。另外,复仇者实施计划之初,都很快锁定了“道不同”的临时盟友(分别是萧景桓和扬主任)。以及,随着剧情发展,复仇者们都势必经历因为种种误解而与核心人物发生的争执和冲突。


不同之处同样明显。最主要的一点可能是,梅长苏“求死”,或者说,必死;而庄恕,应当是求生吧。

渐入佳境,非常期待了。

不要污:

正午是不对复仇题材有一种执着。

总觉得这只是其一,不论是剧本还是台词设置,琅琊榜和外科风云都跟执念一个“修正”。

梅长苏和庄恕的归来,最终目的都是平反旧案。不是大仇得报就好,而是不仅冤情要被洗刷,还必须要迫使当权者在其在位期间,亲手修正错误,付出代价,以使得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这种彻底的,超然的,乌托邦式的复仇。

好像有点意思。

这好像跟我们通常见到的复仇文学都有所区别,西方的哈姆雷特借复仇来表达人性的觉醒,是大人文主义。  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复仇符号有所不同,史家笔下借他国之力复仇的伍子胥,把复仇当作终其一生的信仰,不成功变成仁,我一直觉得他身上有种士子的一往无前;而现代武侠小说里的侠之大者,倡导的都是一种“泯恩仇”的圆融和谐,终结仇恨不让他蔓延以至乱其本心,化干戈为玉帛。

正午的电视剧在我心目中比较类似通俗小说,没有张黎老师那么深沉,没有大秦帝国剧组那么厚重,肯定也不像于正他们花红柳绿不忍直视。大概在雅俗中间吧,或许还愿意讨一点巧。

两部剧如此相像,复仇符号的使用还是挺耐人寻味的,似乎是在对正义进行一种探讨。

当然两个主人公也有很多不同,梅长苏式复仇是深思熟虑,打算毕其功于一役的,想要什么,想达成什么目的他内心非常清晰,并且一步不退。而庄恕更像是在复仇过程中审视自己的内心,修正错误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修正。

说了这么多废话也没理的很清楚,一定是昨晚我的亲亲刘老师戏份太少让人欲求不满,而不是因为我不太有文化。嘻嘻。


期待后面的剧情,也欢迎大伙儿一起讨论。

评论
热度 ( 199 )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